新华社北京4月20日电?题:承压而上,牢牢稳住就业基本盘——首季中国经济一线调研报告之四
新华社记者姜琳、陈露缘、黄浩苑
就业,一头连着宏观大势,一头连着万家灯火。
记者近日在多地采访看到,面对复杂局面,各地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相关部门加快出台稳岗政策,企业积极拓市场纳人才。各方全力应对外部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变化对就业的影响,牢牢稳住就业基本盘。
失业率稳中有降,新兴产业招聘需求激增
4月20日,200多家广东企事业单位携1.5万多个岗位,跨省到武汉招揽人才。这场“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等热门行业企业展台前排起了长队。
以产业带就业,以就业促产业。
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5.4%,国民经济开局良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5.3%,其中3月份为5.2%,环比下降0.2个百分点。
“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晴雨表,就业市场数据印证了产业结构优化与新旧动能转换的持续推进,展现出我国经济在复杂环境中的发展韧性。”智联招聘负责人表示。
一季度,消费稳健增长带动生活服务类岗位需求显著提升。据智联招聘数据,在线生活服务、交通物流、养老看护和居民服务等行业招聘需求,同比分别增长43%、35%、17%和10%。
新兴产业就业活力迸发。从智联招聘数据看,一季度,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机械工程师、自动化工程师招聘需求同比分别增长40%、10%;算法工程师、机器学习岗位招聘需求同比分别增长44%、18%。
4月17日,腾讯宣布启动新的就业计划——三年内将新增2.8万个实习岗位并加大转化录用。
“在大模型加速落地的背景下,我们加大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类岗位的招聘力度。2025年将引进1万名校招实习生,其中60%为技术人才。”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首席人才官奚丹表示。
华为2025年面向应届高校毕业生开放了AI工程师、算法工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等60余类岗位,拟招1万余人,预计同比实现两位数增幅。
随着国际贸易环境波动加剧,今年以来,不少企业进一步加快多元布局。球探足球比分海外投资建厂和合作,激发了人才新需求。
“每天都接到用人单位打来要越南语专业学生的电话。”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就业辅导员柯威告诉记者,“今年越南语本科应届毕业生已有一半确定了去向,部分学生有2个以上企业伸出的就业‘橄榄枝’。”
柯威介绍,除机械、化工、新能源汽车、光伏等制造企业外,今年银行、会计事务所、物流等服务企业也增加了东南亚小语种人才招聘。
智联招聘数据也显示,一季度,企业招聘出海业务相关岗位数量同比增加14%,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国家。
政策加力扩围,进一步强化扩岗位促匹配
记者在调研中感受到,当前就业市场供需两端都在积极发力,有利因素不断显现。但就业总量压力依然不小,部分群体就业还存在一定困难。随着外部不利影响加深,一些企业面临经营和稳岗挑战。
相关部门加快谋划、全面部署,各地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加密组织招聘频次、加大稳岗扩岗范围,以一系列务实举措、细致服务扎实稳就业惠民生。
江苏苏州,直接对美出口比重约占20%。近期美国加征高额关税,给苏州外贸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带来不小的挑战。
苏州常熟市莱弗莉家纺有限公司有170多名员工,主要生产毛毯并销往欧美市场,近期订单出现下滑。
“员工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关联着上百个家庭。现在愿意留下一起共渡难关的,都包吃包住并保障基本工资发放。”公司负责人张士理说,“我们正在加大内销,政府也在帮忙想办法,包括对接采购等,争取早点突围。”
据了解,苏州市政府正开展专项行动为企业解困,并加快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采取“免申即享”“直补快办”等方式,支持外贸企业减负稳岗。
约1.9亿户经营主体,是稳住就业基本盘的关键。
北京对招用失业半年以上人员、脱贫人口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四川对4月至9月招用新成长劳动力的企业,按每人1000元给予招工成本补贴;重庆提出今年提供1万个免费创业工位,资助100个优质创业项目……
今年以来,各地在继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和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基础上,还因地制宜、创新举措,进一步扩大企业吸纳就业的补贴范围和支持力度,推动创业带动就业。
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为青年拓岗位、优服务是重中之重。
为推动青年早就业、就好业,各地想方设法稳定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招聘规模,盘活教育类、卫生类等事业单位编制资源。湖北、安徽、江西等省份均提前了公务员招录工作。
市场化招聘广泛开展。2025年全国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近期推出第四批特色服务活动,其中包括智能制造、生活服务、专精特新、低空经济等专场招聘会101场。
提升培训实效,着力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长沙高人气网红打卡地——湖南米粉街,入口处一所外观时尚的“求职便利站”引人注目。走进旁边的“八一桥社区就业微市场”,便有工作人员热心询问是否要找工作。楼上的培训教室里,20多位参加营养师培训的学员正学着做银丝卷。
为加强对周边求职者特别是大龄人员的帮扶,长沙人社部门在人流密集地区建立一个个“微市场”,进行一站式服务。通过“订单培养、定向输送”方式,劳动者可以获得专业老师的免费培训,并且精准匹配附近企业招聘需求。
春夜微凉,雄安商务服务中心等多处开展的新市民夜校培训却十分火热。“我在夜校学会了插花和网店运营,未来准备在新区开个高端花店,满足商务活动花束需求。”43岁的居民康颖告诉记者。
了解到因拆迁转型、产业调整而亟待职业重塑的本地居民有着技能培训的迫切需求,新市民夜校开设了无人机操作、网络营销、App开发等多门应用技能课程,受到普遍欢迎。“前不久就有学员上完办公软件课程后,找到了一份行政工作,一个月能有四五千元收入。”夜校运营负责人孙瑞介绍。
进社区街道、上商场夜市、到企业高校……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多地“花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紧紧跟随产业变化和社会所需优化培训项目设置,不断提高人员供给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匹配度,着力破解“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并存的结构性就业矛盾。
调整存量,同时改革增量;适应当下,更要契合未来。
河南省人社厅近日发布“人工智能+”高质量就业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紧盯人工智能产业人才需求缺口,完善培训课程体系。2025至2027年,全省年均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培训5万人以上,促进不少于4万人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就业创业。
不止是河南。从今年开始连续3年,我国将围绕康养托育、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新职业等重点领域,每年补贴职业技能培训1000万人次以上。
“随着产业升级加快,企业用人要求不断变化提升。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才能实现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李长安说。